最近发现很多家长在后台问,孩子用手机偷偷申请网贷怎么办?这类"未成年人小额贷款"到底合不合法?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。先说结论: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放贷,但现实中有平台钻空子,用"零门槛""秒到账"当诱饵。文章会深度解析借贷套路、法律盲区,教您三招识别风险,文末附赠家长自查清单,建议收藏备用。
摸着良心说,看到那些宣称"学生也能借"的广告,真想顺着网线去举报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9条,未成年人借款合同无效,但实际操作中...
某平台客服亲口跟我说:"只要输入18位身份证号就能注册"——这不明摆着教唆造假吗?去年曝光的"17岁学生借款2万滚成20万"案例,就是钻了这个漏洞。
有个细思极恐的细节:如果家长手机绑定了孩子账户,平台可能会主张"默认监护人同意"...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上周帮粉丝看合同,发现个惊人的套路:"服务费"竟是本金的35%!这还不算日息0.1%的利息...
"资料审核费""风险保证金"这些名目,本质都是变相收费
默认勾选的"到期自动展期"选项,让很多孩子不知不觉中债台高筑
先别急着骂孩子,我整理了三个实用方法:
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借款,记住这三个步骤:
采访了三位专业人士的看法:
说到底,预防永远比补救更重要。建议每月固定给孩子小额零花钱,培养理财意识。您家孩子遇到过类似情况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下期我们聊聊"如何识别变相校园贷广告"。
取消评论你是访客,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