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看到"点点下"这个口子被频繁讨论,不少老哥在问:这到底是哪个系列的产品?为啥有些平台长得像双胞胎却不同名?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网贷行业的"套娃"现象,教你三招识别马甲包,避免踩坑。文中还会整理主流平台的真实归属,记得看到最后有干货!
刚开始接触网贷那会儿,我也被各种相似的名字搞懵过。明明界面操作一模一样,为什么换个名字又能重新申请?后来才明白,这其实是平台的风控策略——通过开发多个马甲APP来分散风险。就像超市里同厂家的不同品牌商品,内核都是同一个技术团队开发的系统。
这时候你可能想问:怎么判断点点下属于哪个系列?别急,往下看就懂了...
打开APP的"关于我们",仔细看《营业执照》和《网络小贷牌照》。去年有个案例:某用户发现"快易借"和"秒到账"的运营公司都是重庆XX小贷,这才知道是同个马甲。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重点看资金方信息和服务费明细。正规平台都会明确披露合作银行,比如某平台虽然叫"信用白条",但合同里写着资金由微众银行提供。
记得上个月帮粉丝分析,发现"点点下"和某知名消费金融公司的人脸识别系统完全一致,连失败提示语都一字不差...
熬夜整理了这份避坑指南,建议收藏备用: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常见名称 | 实际归属 | 年化利率 |
---|---|---|
点点下/快分期 | 招联消费金融 | 18%-24% |
信用钱包/月光白条 | 京东金融合作方 | 9%-15.4% |
急用钱/秒到账 | 平安普惠马甲包 | 23.9% |
注意!有些平台会动态调整名称,比如疫情期间某平台把"急速贷"改成了"复工专享",但核心风控模型没变。
最近收到不少粉丝反馈,说遇到"二重马甲"陷阱。比如先通过A平台申请,被拒后收到短信推荐B平台,结果点进去发现还是同一家公司。这里教大家破解方法:
上周有个真实案例:用户通过所谓"新口子"借款,后来发现电子合同里的出借方,居然是他三年前逾期过的平台,差点造成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...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网贷就像把双刃剑,关键要掌握正确使用方法。记住这三点:
如果发现多个平台额度共享或查询记录集中,说明可能遇到马甲包集群。这时候更要冷静,避免重复申请影响征信。大家还有什么辨别妙招?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!
取消评论你是访客,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