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朋友准备买婚房,突然抓着我就问:"契税计税到底按哪个数算啊?开发商说的价格和房本上写的不一样怎么办?"这个问题可把我问住了,毕竟咱们普通老百姓一辈子可能就买一两次房。于是我专门请教了税务局的朋友,翻遍了最新的政策文件,总算把这套门道摸清楚了。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关乎钱包的大事,尤其要注意合同价、评估价、政府指导价这三个关键词,搞懂这些能帮你省下好几万冤枉钱!
先别急着算钱,咱们得明白契税的本质。简单来说,契税就像给房子"上户口"时要交的"手续费"。根据《契税法》规定,只要在国内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、房屋买卖等行为,都得按比例缴税。不过这里有个关键点很多人会弄混——计税基数可不是你想当然的那个数。
这三个数哪个最大,就按哪个来计税!去年我表弟买二手房时就吃了这个亏,合同上写的是280万,结果税务局评估价是320万,最后多交了1万多的税。所以签合同前一定要先查清楚当地的评估价,这个在政务网站上都能查到。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这里要分三种情况来说,咱们举个实际例子:假设小王要买套90平的房子,当地评估价是2万/平。
不过要注意,有些城市对"普通住宅"的认定标准不同。比如上海就要求同时满足面积≤140平、总价≤450万,这两个条件。所以买房前最好打12366税务热线确认当地政策。
去年有个热搜新闻,某中介教客户做"阴阳合同",把合同价压到评估价的60%,结果被大数据筛查出来,不仅要补税还要交滞纳金。这里要划重点:
我同事老张就吃过暗亏,开发商说把30万装修款单独签合同能省税,结果过户时税务局把两项加起来计税,反而多交了6000块。所以说啊,任何"合理避税"的套路都要三思而后行。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其实国家给了不少合法优惠,比如:
我姑妈家前年遇到拆迁,用老房子换了套新房,因为置换面积没超过原面积,差价部分就免了契税,省了将近4万块。不过要提醒大家,这些优惠都需要提前准备好离婚证、死亡证明、拆迁协议等材料,缺一不可。
说到底,契税计税这事就像做数学题,得把各种变量考虑周全。建议大家在签约前做好三件事:查清当地评估价、确认房屋性质、备齐证明材料。要是拿不准主意,花个几百块咨询专业税务师,可比事后补税划算多了。毕竟买房是大事,省下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!
取消评论你是访客,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