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朋友问我:"为什么有些理财产品价格低得离谱,最后反而让人亏更多?"这让我想到经济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——掠夺性定价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这种"先撒糖后捅刀"的市场策略到底是怎么运作的。通过分析它的四个核心条件,你会发现识别理财陷阱就像学骑自行车,掌握要领后反而简单得很。
大家可能都见过超市鸡蛋打折,5毛钱一斤还送塑料袋。但你想过没有?这鸡蛋成本可能就要8毛啊!低于成本定价就是掠夺性定价的首要特征。在理财领域,有些平台会把某款基金的管理费降到0.1%,甚至倒贴钱给投资者,这时候咱们就要警惕了。
举个例子,某P2P平台当年推出"年化收益18%"的产品,结果后来暴雷。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银行理财普遍收益才4%-5%,他们哪来的底气给这么高利息?答案很简单——用新投资者的钱补旧投资者的窟窿,典型的庞氏骗局套路。
第二个条件很多人容易忽略:实施者必须具有市场支配地位。就像森林里的大象打架,小蚂蚁根本玩不起这种烧钱游戏。去年某共享充电宝品牌突然全线降价,1小时收费从6块降到1块,三个月后同行倒了七成,他们又悄悄涨回8块。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不过这里有个误区,有些朋友觉得"大平台就不会骗人",其实越是巨头搞低价促销,咱们越要擦亮眼睛。就像买菜大妈说的:"天上不会掉馅饼,只会掉陷阱。"
第三个条件最有意思,叫做排除竞争者的主观故意。说人话就是"我降价不是为了惠民,就是要弄死同行"。去年某互联网存款产品搞限时加息,结果银保监会一查,发现他们同时在挖竞争对手的客户经理。
这里教大家个识别妙招:如果某个理财产品突然降价时,配套出现以下情况就要警惕:
最后一个条件最关键也最隐蔽——具备后续提价能力。就像钓鱼要收竿,前期亏的钱总得赚回来。某咖啡品牌前两年9.9元任喝,现在随便一杯都要28元,这就是典型的"先培养消费习惯,再慢慢收割"。
在理财领域更要警惕这种套路。比如某些券商前期免佣金,等客户养成交易习惯后,突然开始收账户管理费、提现手续费、甚至持仓利息。有位股民朋友跟我算过账,他以为省了500块佣金,结果后来多交了2000块杂费。
既然知道了掠夺性定价的套路,咱们该怎么防范呢?这里分享三招:
最后提醒大家,理财本质上是对认知的变现。那些看起来违背市场规律的低价,要么藏着陷阱,要么需要特殊背景才能驾驭。就像老话说的:"买的没有卖的精",咱们要做的是保持清醒,别让贪小便宜的心态蒙蔽了双眼。下次再遇到"史无前例"的理财优惠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真的符合商业逻辑吗?
取消评论你是访客,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