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收到不少朋友咨询,说银行客户经理推荐的收益凭证看起来收益稳定,但到底能不能保本呢?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咱们仔细掰扯掰扯。今天我就结合市场数据和产品说明书,带大家穿透专业术语的迷雾,看看这类产品的保本机制到底是怎么回事。特别提醒:任何投资都有风险,保本承诺可能暗藏玄机,咱们可要擦亮眼睛看清楚。
很多投资者第一次接触收益凭证时,总以为这是存款替代品。其实这类产品属于券商资管产品范畴,和银行理财完全不是一回事。举个简单例子,某券商推出的"金元宝6号"挂钩中证500指数,合同里明确写着"非保本浮动收益",这跟存款的刚性兑付有着本质区别。
市场上确实存在标注"保本"的收益凭证,但这里有个关键点需要注意: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上个月有个案例,王阿姨买了某券商宣称"本金保障型"收益凭证,结果到期反而亏损2%。仔细研究合同才发现,产品设置了双重触发条件:
这种复杂的条款设计,普通投资者很容易忽略。
根据证券业协会最新分类指引,收益凭证风险等级分为五档: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风险等级 | 本金保障 | 收益类型 |
---|---|---|
R1 | 完全保障 | 固定收益 |
R2 | 部分保障 | 浮动收益 |
R3及以上 | 不保障 | 浮动收益 |
但实际操作中,各家机构分类标准存在差异,这点需要特别注意。
上周陪朋友去券商营业部,看到他们正在推的"稳盈系列"产品。客户经理反复强调"历史兑付率100%",但合同里却写着"非保本"。这里教大家三招避坑指南:
说到底,收益凭证是否保本,关键看合同白纸黑字的约定。现在市场上确实有部分产品通过结构化设计实现本金保障,但这类产品往往收益较低,且需要牺牲流动性。咱们普通投资者还是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在收益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取消评论你是访客,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