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有人问我:"哎老哥,那些小额贷口子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?"说实话,刚开始接触网贷那会儿我也纳闷,怎么注册个APP就能秒到账?后来摸爬滚打两年多,终于搞明白这里头的门道。今天就给大伙儿掰开了揉碎了讲,从金融牌照到流量分发,再到资金流转,重点说说那些藏在手机屏幕背后的获客套路,顺便教大家5个识别靠谱平台的关键技巧。耐心看完,保准你比90%的网贷中介都懂行!
先说个冷知识:现在市面90%的网贷平台,其实都在用同一批金融牌照。你可能会问:"不对啊,各家平台名字都不一样!"这里就有讲究了——很多平台是通过助贷模式或者联合放贷来运作的。
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,刷短视频时经常跳出贷款广告?这就是典型的信息流投放。平台会根据你的搜索记录、消费水平甚至地理位置来定向推送。有次我在商场试了件2000块的外套没买,第二天就收到"分期购衣"的推送,你说吓人不吓人?
这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客户资料能转手5次以上。举个例子,你在A平台申请被拒,资料可能被卖给B中介,B再转给C渠道...最后可能出现在某家小贷公司的系统里。所以总有人纳闷:"我没申请过这个平台,他们怎么知道我电话?"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现在连菜市场买菜的扫码支付页面,都可能藏着贷款入口!更别说4S店、美容院这些消费场所了。有个做手机销售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每办成一个分期购机,能拿贷款金额3%的返点,难怪销售都拼命推分期。
说实在的,有些平台的套路比海还深。上个月帮粉丝维权,发现有个平台把月利率伪装成日利率,看着每天0.5%挺划算,算下来年化居然要182%!这里教大家几招实用的:
最近出现不少AB面合同的玩法。有个案例特别典型:王先生在某平台借了2万,合同显示月息1%,但附加协议里藏着信息处理费、风险保障金等7项费用,实际年化达到48%。更绝的是,这些费用在APP里根本不显示,只在纸质合同的小字部分出现。
还有更隐蔽的会员制贷款,要求先交899元VIP费才能申请,结果交完钱要么额度为零,要么秒拒。这种套路专挑征信空白的年轻人下手,真是防不胜防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小额贷都是洪水猛兽,关键看怎么用。我总结了个333原则:
去年双十一,有个粉丝临时要付房子定金,通过正规银行系的消费贷周转,年化才7.2%,比找亲戚借钱还划算。所以说,用对了就是工具,用错了才是陷阱。
说到底,小额贷口子就像外卖平台,你永远不知道接单的是五星大厨还是家庭小作坊。作为普通人,最重要的是练就火眼金睛,记住两个底线:年化利率不超过24%,放款方必须持牌。下次再看到"无视黑白""百分百下款"的广告,你就当看个笑话——真有这好事,银监会早就找上门了!
最后提醒下,最近各家银行都在推普惠金融政策,像农行的"网捷贷"、招行的"闪电贷",年化利率基本在4%-8%之间,比很多网贷划算得多。急用钱的时候,不妨先去手机银行看看,说不定有意外惊喜。
取消评论你是访客,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